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与丹江口市
1(2p)重点项目建设对丹江口城市建设的影响洪 波丹江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下游丹江与汉江交汇处,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丹江口水库和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老均县城沉入江底,新县城迁到丹江大坝下游的一片荒滩上重建,一座新城从此在汉江河畔迅速崛起。也拉开了丹江口市与重点工程建设结缘的序幕(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襄渝铁路及三线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等) ,丹江口市也伴随着各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得以发展。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江南汉十公路沿线、江北丹郧公路沿线两条小城镇带为两翼的城镇格局。“大坝建成、城市形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成功模式,影响到以后省内葛洲坝工程、三峡大坝工程和国内有关城市的建设,在丹江口市近 50 年建设历程上,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相接合的经验和不足值得总结。一、重点项目建设对丹江口城市建设的影响(一)襄渝铁路及“三线工程”建设对市域城镇发展的影响在丹江口市市域环境中,丹江口水库将市域分割成南、北两大地域单元。丹江口市中心城区位于市域的东南部,偏离市域的中心部位,加之丹江口水库的分割,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比较弱等因素,很难拉动各个城镇发展。襄渝铁路及“三线工程”的建设,尤其是襄渝铁路从市域南部穿过后, “三线工程”的建设,拉动了丹江口市域城镇的发展,使得丹江口市南部市域的城镇由小到大,由点到带,有力地改善了丹江口市的城镇结构,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江南汉十公路沿线、江北丹郧公路沿线两条小城镇带为两翼的城镇格局,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二)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丹江口城市发展的影响丹江口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第一个大型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兴建于 1958 年,1968 年建成拦洪发电,1973 年全部竣工。丹江口市中心城区就位于大坝的下游,丹江口市的城市建设也就伴随着工程建设拉开了序幕,也随着工程建设的时段和城市人口的变化,城市呈现出“繁荣、萎缩、相对平稳”发展。1.城市“繁荣”时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带来了汉丹铁路建设到丹江,带来了湖北、河南、安徽等省十万劳动大军到了丹江,加上当时襄渝铁路正在建设,丹江口市城区还承担着为二汽建设中转人员和物资的任务,城市显得非常的“繁荣” 。2.城市“萎缩”时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后,丹江口市许多参战者移师葛洲坝工程,城市人口锐减,葛洲坝工程也取代了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在水利建设史上的地位,丹江口受世界的关注度也逐步降低;襄渝铁路建成通车,为二汽建设中转人员和物资的任务也逐步减少,使中心城区的发展呈现出“萎缩”状态。对平稳”时期。丹江口市设市以来,由于城市的人口变化主要是自然地增长,城市的其他各项职能逐步减弱,城市走向自我发展的道路。从丹江口市城市三个发展时期看,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对于一个城市发展有着巨大影响。(三)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对丹江口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截止目前, 《丹江口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四版的编制或修编,每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都离不开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丹江口市的城市规划也与工程的建设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水库建设阶段(1958~1973,历时 15 年):在这一阶段丹江口市城市主要是工程建设服务,当时的工程建设主要是靠人工肩挑背扛进行,有十万多人在丹江口市进行会战,城市就是一个大的工区,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当时的决策者们就意识到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在 1958 年就由原湖北省建工局的设计人员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制订出了丹江口市的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对丹江口市未来的城市发展进行了定位,计划工程建设完成后将丹江口市建设成为一座小城市。该版城市总体规划较好地将工程的施工道路与以后的城市建设道路进行了衔接,为以后形成城市道路交通骨架奠定了基础,对城市的各项功能分区进行合理地布局,对城市的高压廊道进行了规划,以及对城市的滨江绿带也进行了控制等等。为以后的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城市规划的典范:“大坝形成,城市建成” 。974~2004,历时 30 年):在这阶段,丹江口市实现了由一个建设的工区向城市的转变,分设了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和地方政府两个机构,存在着“一城(地方政府)一单位(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 ”的并行结构,原均州居民生活城区和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单位用地的并行发展。虽然城市总体结构布局没有受到大的影响,道路网骨架依然按照规划进行了实施,但受大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企业办社会的现实,城市的用地结构和土地的合理利用,逐步出现了不和谐的状况,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的公共设施资源也出现了多重建设的情况,尤其是在城市规划工作没有被重视的时期,使城市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合理利用。在 1983 年丹江口市设市后,丹江口市启动了设市后的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制定,提出形成左、右岸临江城市的设想,城市性质定性为“工业旅游型城市” ,由于需要跨越汉江这道发展门槛,城市的发展空间依然局限在城市的左岸发展。1990、1999 年分别因为丹江口市从老河口市划入一个行政村后,使城市的空间得到了局部的扩展,城市的对外交通出口得到了合理理顺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上马两个因素的影响,两次对城市的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但是城市的定性和发展方向没有大的变化,城市建设依然局限在城市的左岸发展,城市的各项功能区不能得到大的调整。004 年至今):南水北调中线加坝工程的上马,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结合到加坝工程建设的需要,长期制约城市空间发展的门槛得到了跨越,连接城市汉江两岸大桥的建设,为城市开始跨江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的建设空间得到了大大3的扩展。目前,丹江口市的城市发展已进入建设新区,调整老区结构的阶段,城市的滨江特色正在逐步显现,城市总体规划也得以落实。二、重点项目建设对丹江口市的城市建设影响的思考重点项目建设给丹江口市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伴随着一些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和总结。丹江口市的城市建设发展史上,经历了两次重大项目(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机遇,也处于两个不同时期(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阶段。但后一阶段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的结合没有前一阶段好,突出表现在市场化运作后,工程建设在经济性上比较突出工程建设的属性,较少考虑能否更好促进所在城市的发展。突出体现在施工通道的建设和跨越汉江大桥建设方面,有些道路能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有些道路可能需要工程后从新建设;跨越河流的大桥也是在地方政府极力的工作下,并拿出部分建设资金后才得以实现。量减少“一城一单位”的并行结构设立。重点工程建设建立管理机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之间如何协调是一个问题,在丹江口市表现在汉江集团的用地上,地方政府就难于协调,在用地建设时序、用地性质调整上不能实现同步。点工程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城市建设发展带来机遇,也对城市建设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在丹江口市发展上体现在:(1)丹江口水库将丹江口市域划分为两大地域单元,交通的不便制约了市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的不便带来两个地域单元的发展不平衡。 (2)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工程建设后在城市产业发展上,环境建设上对城市发展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县级财政大多数是吃饭的财政,往往很难快速地解决。因此要考虑一定的重点工程建设给城市发展带来制约的补偿机制,增强城市的自身造血功能。总之,一个大型重点工程的建设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没有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和南水北调中线加坝工程的建设,也就没有丹江口市的今天,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大坝加高、移民迁建,丹江口市城镇村又将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及早谋划,合理安排城镇村布局,对加快丹江口市的城镇村体系建设,实现丹江口市的三次腾飞,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工程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宏观调控手段,城市发展总体目标是实现综合利益最大化,在各种利益整合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问题和矛盾,规划部门要站在宏观的立场来进行统筹和协调,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作者系丹江口市建设局副局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