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重大项目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总结研究
(2p)做好重大项目建设与城市规划的总结研究占 世 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对城乡规划的修改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其中“ 国务院批准重大建 设工程确需修改规划的” 等五种情形允许依法修改,足见 重大项目建设对城市规划的作用和影响。(一)一般来说,重大项目建设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城市的性质和规模。尤其对于规模不大的城市,往往一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就决定了这个城市的主导产业和主要职能,也决定了这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如湖北的十堰市,因为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而使其因车而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 车城” ;湖北的宜昌市,因 为葛洲坝和长江三峡两个水利枢纽工程的相继建设,成为举世闻名的“水 电 城” 。其城市 规 模也相应从小城市 发展成为中等城市,从中等城市发展到大城市;还有,湖北武汉市的青山区,因为有了武汉钢铁公司而被称为“钢城” ,等等。二是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由于重大项目的建设占地面积一般比较大,加上建成后往往会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或配套项目),使得不少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的城市总体布局受到重大项目建设的多重制约和影响,如湖北十堰市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始于“文革” 时期,其汽 车零部件的生产工厂按照“靠山、面水、扎大 营” 的思想,分 别布置在东西长达 30 余公里的几十条山沟里,人们形象地称十堰当时的城市布局结构为“羊拉屎 ”。三是影响城市基础设施。不少重大项目的建设不仅需要相当规模的基础设施,还对某些基础设施更有特别的要求,如电力项目的建设对输配电线路和设施用地的要求,炼油项目的建设对输油管道建设的要求,物流项目建设对道路交通设施的要求等。(二)建国 60 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前 30 年,湖北省一直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地区之一。从“一五” 时 期武汉和黄石成为国家 156 项重点建设项目布局的城市开始,湖北先后因为重大项目的建设而兴起了一批新兴的城市,如宜昌、襄樊、十堰、鄂州、荆门、潜江、应城、丹江口市和秭归、兴山、巴东县城等。这些城市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因当地独特的资源开发而兴,如因水电项目的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宜昌和丹江口市,因地方铁矿、油矿和盐矿、膏矿的开发利用而发展起来的鄂州市、潜江市、应城市;一类是因国家区域生产力布局而兴,如荆门(国家布局了炼油厂)、十堰(国家布局了汽车厂)、襄樊市(国家布局了汽车产业);一类是因重大项目建设引起的迁建而兴,如因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而另址新建的秭归、巴东、兴山等县城及其它若干城镇。(三)在多年的重大项目建设与城市规划的结合中,湖北省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经验来讲,一是 1950 年代末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在项目建设时,将施工用地布局与因工程建设而淹没的均县县城的迁建规划相结合,将施工用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未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了“大坝建成、城市形成” 的目 标,成为 水电枢纽重大项目建 设与城市规划结合的典范;二是“ 文革”期间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 设。为了改变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厂” 无“城”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十堰市在城市规划的引导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功能,变城市分散布局的“羊拉屎 ”为组团 式布局的“牛拉屎” ,使十堰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山地特点的现代城市,成为湖北省第一个国家园林城市;三是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宜昌市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建设的机遇,适时修编城市规划,明确提出“服务大三峡,建设新宜昌”,使宜昌市的 综合竞争力大为提高,成为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四是“98”洪水后武汉长江干堤的建设。武汉市经过充分论证和精心规划设计,将水利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将长江干堤建成为“武汉江滩” ,既满足了城市防洪的需要,又为市民休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场所,成为武汉一大新的亮点。从教训来看,首先是“文革” 期间荆门的建 设,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同志曾经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简报中批示:三线建设问题很多。象荆门这样乱的地方,要停下来重新规划,搞好规划再建设。还有潜江江汉油田的建设,其生产生活用地的选址远离当时的潜江县城 10 多公里,至今潜江的园林城区和五七(油田)城区仍然还是各自为政,城市面貌难形成,规模效益难发挥。再就是因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而搬迁的巴东县城,当时片面强调就地后靠而建在古滑坡体上,目前不得不实施二次搬迁。(四)湖北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重大项目的建设是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结研究重大项目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十分必要。首先,通过总结研究,可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重大项目建设与城市规划的认识,从而增强做好重大项目建设时城市规划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其次,通过总结研究,可以提供相应的经验教训供今后的工作借鉴和参考,避免重犯历史的错误;第三,通过总结研究,可以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为丰富和充实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务打下必须的基础。(作者系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