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2p)楼底板组成,总面积约 m²。根据后浇带把地下室底板划分为 18块,每块底板的混凝土单独一次连续浇筑完成。其中主塔楼地下室底板厚度为中间核心筒部位 框筒部位 4m,再向外厚度变成 2m,面积约 3000m²,浇筑混凝土量约 14300m³,混凝土强度等级 浇筑及振捣由于主楼 A 座底板混凝土浇筑量较大,约 m³,每台泵的泵送能力为 30m³/h,需采用 8台泵浇筑,另准备 1 台汽车泵备用,施工中应确保每台泵连续运转。每台泵在现场至少有 2 台罐车供料,确保混凝土连续施工。布料时,相互配合,平齐分层向前推进,以提高混凝土泵送效果,确保上下层混凝土结合,为杜绝混凝土接槎处出现冷缝,计算混凝土浇筑的最小需求量。若不出现冷缝,则混凝土浇筑需求量为: 53m(南北向长度)×筑分层厚度)×20m(流淌长度)×2(按 2 层考虑)/8h(初凝时间)≈132m³/h。现场应将混凝土入模坍落度控制在(160±30)保证连续施工对周边不产生太大影响,混凝土浇筑时间安排在周五晚交通高峰后开始,周一早高峰之前结束,计划在 凝土需求量为:14300/(24× 238m³/h,因此塔楼计划混凝土需求量为 238m³/h。初始浇筑筏板时,由于板厚>3m,采用串筒将混凝土自泵管出口送至作业面,以减小自由落差,防止混凝土离析、分层。浇筑方法采用“斜向分层,薄层浇筑,循序退浇,一次到底”的连续施工方法。为保证每处混凝土初凝前被上一层新浇混凝土覆盖,采用斜面分段分层踏步式浇捣法,按1∶6 坡度自然流淌,分层厚度≤500层浇捣使新混凝土沿斜坡流一次到顶,使混凝土充分散热,从而减少混凝土热量,且混凝土振捣后产生的泌水沿浇捣混凝土斜坡排走,保证混凝土质量。于基坑较深,泵管必须按阶梯形设置,防止堵管,泵管架需与基坑腰梁拉接以提高稳定性。为避免泵管振动影响底板钢筋位置,泵管架设在现场专门支设的钢管架上,在钢筋面上采用垫橡胶轮胎的措施,缓冲输送泵的冲击力。捣时间控制根据超厚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流淌摊铺面及收头等因素,考虑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控制在8h。水处理大流动性混凝土在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必然会有游离水析出并顺混凝土坡面下流至坑底。为此,在基坑边设置集水坑,通过垫层找坡使泌水流至集水坑内,用小型潜水泵将过滤出的泌水排出坑外。同时在混凝土下料时,保持中间混凝土高于边缘混凝土,这样振捣后,混凝土的泌水现象得到克服。当表面泌水消去后,用木抹子压一道,减少混凝土沉陷时出现沿钢筋的表面裂缝。面处理由于泵送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较厚,浇筑后须在混凝土初凝前用刮尺抹面和木抹子打平,可使上部骨料均匀沉降,提高表面密实度,减少塑性收缩变形,控制混凝土表面龟裂,减少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闭合收水裂缝,促进混凝土养护。在终凝前再进行抹压,要求抹压 3 遍,最后 1 遍抹压掌握好时间,以终凝前为准,终凝时间可用手压法把握。要求一次连续浇筑,浇筑后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释放大量水化热。混凝土内外温差增大,容易产生较高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处理不好会导致温度裂缝,影响结构使用性能。因此,对于塔楼底板大体积混凝土的测温监控成为本工程的难点之一,必须予以重视。测温时应记录表面温度(即覆盖层和混凝土表面间温度) 、20温度、中心温度、底部温度。测温时,升温阶段(一般在浇筑后 72h 内,具体以测温数据为准)2h 测量 1 次,降温阶段每 4h 测量 1 次。当混凝土内部最大温度与大气温度之差<25℃ 时,可以停止测温。先用温度计测试环境温度及混凝土表面温度,然后用测温仪按测温点的编号顺序测试,待测温仪的显示数字稳定后(一般每点≥3取数据,并与前一次测试温度数据对比,当温度升降变化确定是在正常范围之内才予以记录。如发现温度数据异常,应在该测试之后 行 1次复测。上部覆盖 1层塑料薄膜,以保证混凝土早期水分散发不会太快。当混凝土达到初凝后,在上面覆盖 3层麻袋(总厚度达到设计厚度) ,并在上表面覆盖 1 层塑料薄膜,以加强保温层的不透风性能,及防止突降雨水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板不予松动和拆除。对于无模板部位(如采用快易收口网的侧面部位) ,则需在外侧用铁钉钉上 1层或数层麻袋,以保证混凝土内外温差≤25℃。度提高 1 个等级,接槎处设置膨胀止水条。后浇带混凝土使用比原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一级的微膨胀混凝土浇筑,后浇带施工时应先进行清理、调直钢筋,在凿除松动和不规则的混凝土前,在其两边弹墨线,然后按墨线凿除,使后浇带两边整齐,成一条直线,安装止水条,用水泥钉固定。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应先浇水湿润,使旧混凝土充分吸水。底板后浇带的做法如图所示。图中 A 为 凝土垫层厚度;C 为建筑防水层厚度,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具缓膨胀性能,其 7d 膨胀率不应大于最终膨胀率的 60%,止水条应采用水泥钉固定,间距 200~500基础部分属于典型的大体积混凝土,具有块体相对较厚、体积相对较大、整体性要求高、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抗渗等级较高的特点。因此,如何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温度变形(应力)引起的裂缝,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抗裂和抗侵蚀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凝土级配调整为减少水化热的产生,在混凝土中掺粉煤灰并优化混凝土级配,降低水泥用量,减小水灰比,应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经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协商,确定混凝土采用 90d 强度进行评定。但增加留置 3,7,10,14,28,60d 强度试块各 1~3 组,用以观察混凝土的强度变化情况,为工程施工(如钢结构安装)提供强度依据。90d 试块按规定留设,用以对混凝土进行强度评定。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尽可能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入模最高温度控制在 35℃内。并注意加强混凝土振捣。强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表面标高控制完毕振捣密实后,在其表面覆盖 1 层塑料薄膜,以保证混凝土表面水分不外泄。混凝土初凝可上人后,即在上面覆盖麻袋及最顶层塑料薄膜。在墙、柱中部,也需将塑料薄膜剪成小条覆盖保水养护。原则上不进行洒水养护。渗措施加强对混凝土配合比的监督,要求商品混凝土供应商严格按设计要求的防渗等级进行配合比设计,力求做到混凝土配合比的最优化,同时还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生产和运输。加强现场混凝土的收料及泵送管理,严禁向混凝土中添加生水和超过初凝时间后向泵车倾倒混凝土。浇捣混凝土应密实,振捣棒应连续振动,不能漏振。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针对裂缝、质量通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在减小约束应力、减小混凝土内外温差、优化配合比设计、改善施工工艺、提高施工质量、做好温度监测工作及加强养护等各方面均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坚持严谨的施工组织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和消除质量通病的产生,使大体积混凝土质量得到保证。因此,要防止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浇筑后产生温度裂缝,必须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过程中要合理降低浇筑速度和减小浇筑层厚度,浇筑后要进行测温,随时掌握大体积混凝土内温度变化,以便及时调整降温及养护措施,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内外温差控制在25℃ 以内,降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有效控制有害裂缝的出现。(作者单位:河南六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