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生活圈”空间结构模式探讨
(2p)“优质生活圈”空间结构模式探讨李建平共建优质生活圈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化,具有全新的地理空间,追求的是区域系统生产、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本文尝试从理论框架上提出了两种空间模式:一是基于宜居城市理念的优质生活圈结构模式,二是基于区域合作与协调的优质生活圈结构模式,以更好理解和指导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的构建。1.“优质生活圈”的概念内涵应对区域环境恶化和地区竞争力、吸引力下降等问题,现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在 2008施政报告中首先提出了“优质生活圈”概念,其含义是“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基础” ,涉及的合作领域包括“减排、优化发电燃料组合、开发及推广再生能源、减少汽车排放、加强自然保育及绿化” ,以及相关的科研和宣传教育等。此后这一概念得到广东省和中央政府高层的积极响应, “共建优质生活圈”也因此写入 2008 年底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 (下称《珠三角纲要》 ) 。 《珠三角纲要》提出“共建优质生活圈”的主要内容包括:①鼓励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应急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港澳人员到内地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②推动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的合作;③完善粤港澳三地传染病疫情信息通报与联防联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合作机制和食品、农产品卫生事件互通协查机制;④支持建立劳动关系协调合作机制;⑤鼓励建立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开展治理环境污染、共建跨境生态保护区、保护水库集水区;⑥支持粤港共同研究合作发展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实施清洁生产等方面的合作,建设具有经济效益的区域能源供应销售网络;⑦确保输港澳农副产品和供水的优质安全。支持粤港澳合作推行清洁能源政策,逐步实现统一采用优于全国其他地区的汽车燃料、船舶燃油与排放标准,力争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量;⑧支持发展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循环经济产业,鼓励粤港澳开展物料回收、循环再用、转废为能的合作,研究废物管理合作模式。2.“优质生活圈”空间结构模式建构粤港澳(以珠三角+港澳为核心)地域相连,为“一国两制”下准跨国界地区,已呈现出行政主体多样、中心城市多元、资源环境相系等区域特点。针对粤港澳这特点,笔者认为,可从两个层面思考“优质生活圈”空间结构模式的建构:一是基于单个或组团城市的宜居建设视角去思考;二是基于区域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构成要素的集合方面去思考。于人的需求层次的宜居环境解析建设宜居城市的出发点是改善人居环境,满足人的需求,包括吃、住、业、行、玩等各种类型的生活需求。根据“马斯洛”理论,可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当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人类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对于城市居民的需求通常表现为各种日常活动,包括就业商务、医疗保健、购物娱乐、休闲体育、文化教育等。相对应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些活动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反映在不同层次的空间上。例如,就业商务活动包括日常通勤、中长距离商务活动等;医疗保健活动包括基本医疗保健、普通医疗保健、特殊疗养等;购物娱乐活动包括日常、周末、节假日不同周期的购物娱乐行为;文化教育活动包括幼小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休闲体育活动包括日常休闲、周末游憩、度假等,不同等级的需求活动分别体现在社区、城市、区域等不同的空间层面,形成扇形结构模式,如图 1。图 1 居城市理念下的优质生活圈结构模式宜居城市和优质生活圈均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但各自的角度和关注重点不同。宜居城市更多的是站在单个城市的角度,强调通过城市内部生态空间、居住空间、就业空间、公共空间的合理组织,塑造宜居的城市环境,解决在单个城市内部可以满足的生活需求,其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基本层面需求。而满足人的更高层次发展需求要求我们将视野拓展到区域。例如,清洁的空气和水、安全的食物等因素需要区域共同保护生态环境,高等教育、历史文化、休闲度假、跨区域交流等更高层次的发展需求需要在区域范围内满足。优质生活圈侧重于区域角度,主要关注单个城市无法满足、需要在区域范围内满足的更高层次需求,并通过便捷的交通、制度的对接,实现这些需求要素的区域共享。城市内部可以满足就业、普通医疗保健、周末购物娱乐和体育休闲、中等教育等基本层面需求,而更高层次需求活动在空间上延伸到城市之外的区域,需要区域内城市合理分工,形成各自的特色功能,通过交通网络、制度的对接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生活圈(图2) 。图 2 域层面建构优质生活圈的出发点各种生活圈的存在必然离不开特定的城市和区域,尤其是因共同的民族背景、文化背景、发展背景以及地理空间的完整性、邻接性而形成的集中栖居地。因此,从区域层面讲, “生活圈”强调的是社会经济联系的紧密性、不同行政地域利益的相关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以及发展命运的共同性;强调的不单单体现的是生活的要素和要求,而是综合体现了超越行政管理体制分歧、超越不同发展阶段的束缚,在主要栖居地追求生产、生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域构成要素集合的优质生活圈空间模式虽然区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但结合居民生活活动空间需求和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等要素复合,可将生活圈的构成要素分成三个层次,通过对三个层次各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优质生活圈空间模式。核心要素(基本要素):包括交通出行、食品药品安全、医疗服务、社会保障与福利、自然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基本保障性要素。支撑要素:包括区域产业系统、环境生态、社会管理等支撑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系列要素。影响和作用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能力,区域发展政策、土地利用、空间规划、制度创新、与外部区域的合作协调、以及科技进步等影响和作用区域发展改善的因素。同点上述两种优质生活圈空间模式的建构,均围绕生活圈这一关键词关注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打造区域一体化的高品质生活地区,让区域居民除了在各个城市内部享受基本的生活服务外,可以享受到安全健康的食品药品、水和清晰的的空气,方便外出度假和通关,便捷通达特色化地区和高水平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人的发展需求。同点第一种模式,侧重从居民需求的角度,立足城市宜居理念,从工作、生活、交通、休闲以及环境要素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考量与选择,提出优质生活圈空间模式。此模式于对单个城市和都市区建构优质生活圈更具指导意义。第二种模式,侧重从要素供给的角度,立足于为本地居民提供综合的空间优化环境和民生福利保障,以及为外来流动人口提供开放包容的环境,以适应优质生活圈发展理念的区域资源优化配置。此模式对于跨边界地区,如广佛、深港、珠澳等组合型城市地区和粤港澳地区,共同打造优质生活圈更具指导意义。反映了区内居民的普遍愿望。本文所提出的空间模式更多的是侧重对优质生活圈概念和内涵的空间诠释,可能存在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其中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对空间模式的建构,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共建优质生活圈这个图景,并在图景中找到各自努力的方向和所能发挥的作用,共同将大珠三角建设成一个绿色宜居、低碳发展、空间有序、设施完善、良好协作的具有国际示范意义的优质生活圈。(作者单位: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院)